首页 » 规划计划解读

以新理念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析

日期:2017年02月24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需求引领、特色引领、科技引领、融合引领”“四个引领”工作要求和“加大投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奋斗目标。今年初,市政府颁布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内容作出顶层设计,成为指导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全市发展的战略层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 

  《规划》提出“建成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功能体系。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文化“四上”企业突破600家。力争2家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行列,新增10家上市文化企业。力争1-2家文化产业园区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严格依据中央关于“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而来的,较符合武汉实际。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支柱性产业”从“进行时”到“完成时”,还有不少距离。无论是从文化产业的现状,还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来看,文化产业“补短板”以及未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为文化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要实现武汉文化产业的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创新驱动之路。 

  “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是武汉城市发展的最大“命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产业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坚持创新发展,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须分三个层面实施推进。 

  一是完善文化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把握武汉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完善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和服务机制,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硅谷”。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动态认定、跟踪评价,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型领军企业,支持文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联合承担文化创新项目。打造一批文化产业众创空间、网络平台,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众包,加强创新资源共享。组建一批文化创新联盟,吸纳文化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参与。 

  二是加强文化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应用。把握以 “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大重点文化领域的技术研发,瞄准开发文化产品、繁荣文化消费、升级文化服务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地球空间信息、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内容集成制作等共性技术开发。促进影视制作与传播、新一代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出版、3D打印、舞台装备、电子乐器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和推广。重点支持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运用中文大数据采集、挖掘等技术,实现资讯信息大数据处理。 

  三是构建文化创新“武汉标准”。支持武汉企业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制造等重点文化行业,开展文化产业标准创制与应用,形成一批以文化创新技术为核心、对文化产业链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武汉标准”。鼓励武汉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文化产业标准制定和推广,形成一批有技术主导权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 

  二、内涵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与两个效益并重 

  《规划》强调,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传承“汉派”文化精髓。通过增强价值引领、传承文化根脉、夯实产业基础、塑造城市坐标,提高武汉文化发展整体水平,增强城市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坚持产品创意和内容原创,挖掘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双效统一,这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前提和底线。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特殊性,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个基本原则。要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置于首位。文化企业要坚持生产社会效益良好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精品,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三、供给改革,构建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文化供给机制。 

  《规划》提出,“适应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消费新趋势和特点,实施文化内容创新和技术改造,优化文化产业供给结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明确三大改革方向。 

  一是积极推进市属文化企业、重点是市属新闻媒体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社)、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市属新闻媒体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依法落实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职代会职责,强化总编辑等内容把关岗位职责。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 

  二是构建多层次文化市场。积极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电影电视剧等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适应“金融+大数据”发展趋势,构建现代文化要素交易中心,开发互联网文化消费、金融、众筹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 

  三是实施文化消费品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培育文化消费理念,引导形成健康向上、可持续的文化消费习惯。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开发并推广基于网络终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文化消费平台,完善文化消费惠民、商户联合营销、综合信息服务、行业监测分析等功能。增加对公共文化消费的财政支出,提高对本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比例,探索消费券补贴、积分奖励等模式。制定文化消费创新产品及服务认定办法,对我市文化企业以自主研发或引进新技术开发的文化创新产品及服务给予支持。 

  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将实行“互联网+”和“文化+”发展战略,重塑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生态。为此,《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以传媒产业、演艺及文遗艺术品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以创意设计、数字内容为代表的“优势文化产业”;以文化金融融合、文化休闲融合、文化商贸融合、文化制造融合等为代表的“文化融合业态”,构建“2+2+N”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创新“内容+渠道”运营机制,促进核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传媒产业、演艺及文遗艺术品两大传统核心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内容原创、精品生产以及渠道供给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激发文化企业经营活力。其中,传媒产业重点打造“九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促进传统传媒业态转型升级,打造“天河影业”综合产业品牌;演艺及文遗艺术品业重点建设中部演艺产业聚合中心,打造特色鲜明的艺术品产业链。 

  二是立足“规模+活力”战略重点,凸显优势文化产业支撑地位。推进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两大优势行业发展壮大,加快创意元素、科技元素与相关产业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融合融入,推动行业规模加速壮大。其中,创意设计产业重点做大做强工程设计国际品牌,以时尚创意设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凸显工业设计对实体产业的提升价值;数字内容产业重点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升级发展,打造中国文化软件创新发展高地,促进移动互联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加快布局虚拟现实相关产业。 

  三是把握“衍生+跨界”未来方向,推动文化融合业态跨越发展。抓住“文化+”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推进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文化产业结构创新、链条创新与形态创新。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消费金融,完善文化信贷产品和服务,优化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文化与休闲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发展;促进文化与商贸融合,发挥广告业的营销推介功能,发挥会展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电子商务的快捷便利功能;促进文化与制造融合,大力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个性文化制造业,突破发展文化智能硬件制造业;促进文化与农业融合,创新发展特色文化农业。 

  五、优化布局,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轮廓 

  依据《规划》,我市将依托两江交汇、湖泊分布的自然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优势,结合“1+6”城市空间结构,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区域为节点,结合各区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主城区形成“一核、两带”总体格局,市域内形成“多区域、多板块”的分布格局。 

  “一核”—— 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在琴台—龟北区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围绕以琴台为标志的“知音文化”、以张之洞汉阳造为标志的“创业文化”,提升现有文化设施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业态升级创新。集中布局建设武汉图书馆新馆、杂技厅、城市名人馆、武汉美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开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契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追求;坚持低密度布局,展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整体效果。 

  “两带”——“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和“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其中,“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区域重点建设“文化商贸融合”带,将结合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武汉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发展文化商贸、出版传媒、旅游休闲等重点产业,构建文化商贸服务体系,发展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文化贸易和文化商业服务产业。“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区域重点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带,将结合东湖西岸、光谷等文化产业板块的集中建设,重点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武汉文化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水平。 

  “多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区域”。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为纽带,重点建设四大文化产业战略区域,提高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四大区域包括大光谷片文化科技融合区、汉口沿江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区、华中智谷数字出版产业区、CBD文化传媒商务区等。 

  “多板块”——“文化产业功能板块”。依托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按照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功能拓展的原则,构建十大文化产业功能板块,形成差异化、多层次、复合型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 

  合理布局文化片区,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不仅能有效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能,同时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可以期待,“十三五”时期武汉的文化产业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辉煌。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3 鄂ICP备11011361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42010202000792号 技术维护电话:027-82201829
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 武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武汉市信息中心承办